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”,我们在初中时期就学过这首古诗,但历史上真正的长征路实际上是困难重重。
为什么要长征?
原因就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:1933年9月,蒋介石集中五十万大军向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"围剿"。由于博古、李德等人错误的指挥,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,后来又实行保守防御战略,致使红军屡战失利,苏区日渐缩小。
1934年10月7日,一位名叫项羽年的中央特科特工,以乞丐的形象出现在瑞金沙洲坝的党中央临时驻地,提供了一份绝密情报。这份情报显示,国民党军队已经对红军形成了包围之势,若不尽快采取行动,红军将会被彻底包围。党中央在传阅了这份文件后,结合现在的情况,发现这份情报里的内容正在一一的实现。于是第二天,红军主力部队就开始迅速的向于都、兴国、瑞金集结。21日,党中央主力红军在发起突围战役之后正式的踏上了西征,也就是长征。
所以长征首先就是保存革命力量,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准备做出暂时的战略转移,避开敌人主力,择机然后再杀回来。
其次,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主席对军队的领导权,从此开始了长征的新篇章。
最后,在得知陕北尚存根据地后,以北上抗日为号召,减轻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压力,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。
红军长征之路困难多之又多
行路难。过松潘草原时遍地都是沼泽泥潭,人和马必须踩着松软的湿地走,此举不仅费时费力还危机重重。如果不小心掉进沼泽,可能都没有获救的时间就会被泥土和积水淹没。
吃饭难。在食物极度缺乏的情况下,我们的战士只能靠吃野菜、草根、树皮来充饥。有时候在一望无际的沼泽地上连草都没有,战士们只能吃皮带、皮鞋、马鞍等。不少红军战士就是因为消耗过大补充不及时而壮烈牺牲。
寒冷的天气。过雪山时红军们需要徒步翻过一座座雪山,单薄的衣服,忍受着饥寒交迫,一步步的向目的地前进,白雪皑皑,雪谷高深,高海拔,含氧量稀少,对人的影响极大,导致缺氧,冻死。加上物资的匮乏,不少的人只能靠辣椒来御寒,但这不能解决问题。
1975年,当年参加长征的“四老之一”董必武的夫人贺莲芝回忆长征时说:在长征最困难时期,红军处在最危难关头,中央曾经有过一个想法:就地解散红军,男的去做苦工,给地主当长工;女的当佣人、给富人做丫鬟、做童养媳,等到时局好转再回来参加革命。
红军长征走了735天,走了25000里,经过了14个省,24条河,翻越了40多个雪山,8片草原,途中经历了600多场战斗,每天行军约71里。红军出发时约19万余人,长征胜利结束后保留下来3万多人。
有多坚毅的信仰,就有多勇毅的行动,就能开辟多光明的未来,先辈们的不懈努力才换来了如今的国泰民安,长征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表现,我们要牢记红军的丰功伟绩,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