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云南的梯田,是中国最古老的人造梯田之一。我们的祖先也许没想到,他们的子孙后代至今还在使用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。这样的人造景观,是中国农耕时代最壮观的工程之一,远远望去,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用来耕作。“依山麓平旷处,开凿田园,层层相间,远望如画,至山势俊极,蹑坎而登,有石梯凳,名曰梯田。”这是清代《监安府志·土司志》中对云南梯田的描述。而这种梯田在中国的南方到处可见。
哈尼族的祖先们用简单的工具,凭借智慧和毅力一点一点改变了哀牢山的景观面貌,在“地无三尺平”的陡坡上打磨出小梯田镶嵌的画作。这些小梯田的边缘,透露出高超的分割方法,线条沿着等高线分布,既节省人力物力,又最大限度德减小了坡面坡度,让小梯田形成一个水平面,把水围在其中,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水田。
水,不仅是人类命脉所在,也是梯田的命脉所在。高山拦截水汽的作用带来了丰沛的降水,而土壤隔水层的存在,使大量的水无法下渗,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浅层地表水,和在地表流动的小型水流。这种“山有多高,水有多高”的水土条件,使在山坡上开垦水田成为可能。而这些水田也成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