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龙山,海拔高812米,面积40平方公里左右。位于石家庄西南25公里,元氏、鹿泉两县交界处。封龙山山势蜿蜒起伏,似伏龙欲飞,为太行一脉。
远古时候,祭地为禅,祭天为封,封龙山是古常山郡国为祈求五谷丰登、国泰民安,而祭山神、祭龙王之处,这也便是封龙山之名的由来。
封龙山自古为燕赵名山,东汉碑刻《封龙山颂》中“天作高山,实惟封龙,平地特起,灵亮之通,嵯峨□峻,高丽无双……”既描述了封龙山巍峨壮丽的气势,也阐述了封龙山的地位。
称封龙山为“历史文化名山”,是因为它有着多元性的历史文化内涵。历代碑刻、书院、宗教等文化遗产,早已密布山中,昭展于世,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。
封龙山碑刻很多,其中佼佼者应是那蜚声中外的五通汉碑,它们是《封龙山颂》《祀三公山碑》《白石神君碑》《三公山碑》《无极山碑》。这五通汉碑是河北省绝无仅有的,被人们称为“元氏汉碑”。
元氏汉碑大都是封禅祭山遗留而下的颂文,在我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,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。因此,元氏汉碑受到后世学者、书法家、金石家的重视,对其评价颇高,如唐代欧阳询,宋代赵明诚、欧阳修,清代康有为、杨守敬等。
在元氏汉碑之上受到启发和得益者层出不穷,如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、齐白石等。近几年来,海内外一些专家学者、墨客文人,也纷纷来访。
元氏汉碑的碑文涉及有关祭祀制度、营建制度、郡国官制等方面情况,为后人了解研究古代历史情况提供了很多重要资料。碑文语言精美、隽永,是后人学习古文的典范。
书院,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山的又一大支柱。据史料记载,河北省最早的书院是中溪书院、西溪书院和封龙书院,都在封龙山中。
封龙山书院位于此山之阳,龙首峰下。有关资料记载,汉代李躬、唐代郭元振、宋代李昉、元代李冶等文化名流,都曾于此讲学授业,著书立说,学生遍及全国。封龙山书院影响很大,为培养人才、传播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特别是元代李冶,学识渊博,是当时著名数学家,而他的著作大都在此处写成,其中《测园海镜》《益古演段》等流传至今,在我国数学史和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他的著作,有的被译成外文,传播海外。后人对李冶数学论著的研究很多,取得成就者大有人在。
现在,封龙山上的中溪书院和西溪书院遗址已不存,封龙书院遗址仍在,读书洞保存完好,墨水池和蒙泉水流如故。经过数年大规模的重修,目前已经复建了封龙书院。
封龙山宗教信仰,源远流长。很早以前,封龙山便是河北省中部崇山信仰的中心之一。山上原有的封龙山神祠和白石神君祠等宗教建筑和祭山留下的碑刻,说明了我们祖先对封龙山的虔诚和崇拜。这种活动,便是封龙山宗教信仰的萌芽。
佛教是封龙山宗教之一,山上的东石堂和西石堂,是历代佛教活动场地。东石堂在封龙山东麓,堂内宽敞高大,中央如来佛造像工细,1989年春,又经修补。西石堂在封龙山南坡,坐北朝南,由三个石窟组成,皆就山崖挖凿而成。这几个石窟既受大同云冈石窟的影响,也吸取了邯郸响堂山石窟的特点,形成了封龙山石窟特有的风格。一号窟是尊大卧佛,窟长4米,高两米,佛身舒直,头枕左手,侧体向前而卧,佛面部安详,已入涅槃境界。
此龛造型精湛,据有关专家讲为华北地区独有。二号窟是千佛洞,中央如来坐佛庄严慈善,似在说法,四辟小龛神态各异、惟妙惟肖,给人以千变万化之感。三号窟为三壁三龛式,北佛为如来佛,东佛为药师佛,西佛为阿弥陀佛,如此布置,代表许多佛变故事。1989年春,元氏县旅游开发部门对其主佛的头部和手部进行修补。1989年秋,发现在一号窟东侧山崖上刻有“武平三年(公元572年)秋礼”等字,可以证明,西石堂开凿年代始于北齐,根据雕刻风格来看,唐、宋、明都有继刻。
在佛教方面,还应提到东晋高僧释道安。释道安学问很深,经常解答各地僧侣提出的许多佛教理论问题,赢得了“漆道人,惊四邻”的盛誉。他制定了佛法宪章,僧民规范,在中国佛教界产生深远影响。释道安曾到封龙山访当时另一位高僧僧光,在封龙山寺院和僧光进行了一次颇有影响的辩论,被传为佛教史上的佳话,封龙山在中国佛教史上写下重要一页。
道教在封龙山作场之地主要是修真观。修真观俗称上观,原名徐童观。相传赵人骆元素在此遇一仙人,仙人自称是徐元英,给了骆元素十粒药,并说服此药永不饥饿,言毕化为童子,乘云而去,自此在这里立观,取名徐童观。宋代倍崇道教,政和癸巳(1113),宋徽宗赐额,改为修真观。其观原建筑规模宏大,后遭破坏。《元氏县志》载,明正德年间(1506-1521),云游道人王净菴和弟子张白玉勤身缩费,募材鸠工,首修三清殿,左右护殿也随后建起。
榜书“封龙山”摩刻在修真观处的一巨石上,每字高一米,笔劲苍劲,无书刻年代和书者姓名。
试剑石也在修真观。相传唐代郭振元游学至此,忽闻霹雳巨响,见一石崩裂,射出五彩云气,有一宝剑埋于乱石之中。郭元振挥起宝剑,劈向一巨石,石被劈开,并作古诗《宝剑篇》,受到武则天的赏识。试剑石由两块巨石组成,两石中有一缝,如劈开,在此石上,摩刻着元代中书左丞史彬的擘窠大书“试剑石”,其笔意浑穆,气势雄健,大有驱邪镇妖之威。
修真观处怪石林立,摩崖刻字很多,真草隶篆,无所不有,或诗词,或文赋,或偈语,读之朗朗上口,回味无穷,游人至此,如在书林文海。
另外,在宗教方面还应提到将佛教、道教融为一处的禅房院。
禅房院原建筑面积很大,有九连圣母殿、三皇姑殿、玉皇殿、大圣殿等,每年农历三月、六月、十月,这里都有庙会,届时四方香客游人云集于此,车水马龙,热闹非凡。此处三面环山,一面临谷,风景十分幽静,一眼望去,犹如海市蜃楼。
封龙山山势险要,历代农民起义军多次在此安营扎寨。义军寨在封龙山东麓,此处背靠山峦,面临深谷,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。至今,此处还留有不少舂米、石臼和插旗杆石孔。史料记载,北魏泰常二年(公元417年),司马顺之入常山,宣称受天命,聚党于封龙山,后被镇压。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),农民起义军聚于封龙山,响应白莲教起义。清光绪三十二年,义和团起义,聚于封龙山,抗清反洋,后来,元氏、获鹿等县出兵镇压。
封龙山自然景观多处,元代纳新《河朔访古记》云:(封龙山)山阳有龙首峰,高二百丈,上有立石数茎,望之若龙骨也;东北五里又有狮子峰,高三百丈,若狮子蹲踞;又有熊耳峰,高五百丈;又有玉石峰、螺峰、南北天井,皆西北最高之峰,各以其形相类而名……
老龙潭在封龙山陡涧之中,泉上盖一巨石,石上有清康熙年间摩崖石刻“大海分灵”等字。泉自巨石底处涌出,泻入池中,池满则溢,顺涧而下,形成瀑布,落于乱石上,水珠飞溅如云如雾。月夜至此,静观水中月影,明静清幽,沁人肺腑,这便是列入元氏古八景之一的“灵湫浸月”。如在夏季,雨水充沛,老龙潭水如奔马而下,轰轰巨响,声震山野,气势壮观。老龙潭左壁陡峭直立,高数十丈,半腰有一栈道,上接山崖,下临深谷,清风习习,凉爽宜人,素有“避暑崖”之称。老龙潭右下方有一龙王庙,庙后山崖上刻有几处祈雨碑记,相传在此处求雨很灵验,常常是求雨的县官还没回到衙署,已是大雨倾盆了,这就是“大雨淋轿”的佳话。
封龙山植被也较为丰富,山中有杏树沟、石榴沟、榕树沟等,春夏季节百花竞放,芳气袭人,到了秋季则果实累累,令人留恋忘返。